【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·非凡的成就 安徽這十年】 |
全心為民!基層社會治理的“阜陽探索” |
|
中安在線、中安新聞客戶端訊 基層一線是實踐的熱火疆場,也是干事創業的廣闊舞臺。與此同時,基層也遍布著“棘手事”“矛盾窩”,考驗著基層工作者們的能力、定力和心力。
近年來,阜陽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,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操心事、煩心事、揪心事,涌現了不少巧解基層治理“方程式”的帶頭人和好方法,人民群眾的獲得感、幸福感和安全感得到不斷提升。
“四事四權”工作法推送蔬菜產業發展
“四事四權”工作法:助五坑村變為“五興”村
今年5月27日,省委書記鄭柵潔深入阜陽市潁州區西湖鎮白行社區,認真察看聽取基層治理情況介紹,認為該社區正在施行的“代表理事、老閆說事、五老調事、群眾議事”,保障群眾對村級事務“知情權、監督權、參與權和決策權”的“四事四權”工作法是基層探索出的好辦法,要求充分尊重基層首創精神,緊密結合各地實際,有序推進基層治理改革。
如今在阜陽各地,擺理說事,把最棘手的問題曬在陽光下,擺在桌面上,最終厘清是非曲直,定紛止爭已成為風尚,并收到立竿見影的明顯效果。
而距離白行社區不遠的潁州區九龍鎮五坑村,曾是典型的偏遠落后村,是當地有名的“上訪大戶”。2020年,這里迎來新任村書記,他便是帶領白行社區實現美麗嬗變的閆永志。
一年多時間,閆永志通過自己率先總結的“四事四權”工作法,不僅讓昔日的“上訪大戶”搖身成了“零上訪村”,還在這里還興起了蔬菜產業,鄉親們的錢袋子也鼓了起來。
“以前這里一畝地全年收益僅1100多元,自從大棚里開始種植小白菜和西蘭花,全年一畝地的利潤可達1萬多元?!痹谖蹇哟宓霓r業產業園內,談起這里的變化,村民們都感觸頗深,“‘四事四權’工作法在其中發揮了不少作用?!?/p>
“五坑村的特點就是土地多,不搞產業,土地就不能綜合利用,農民經濟來源就不能增加?!蓖ㄟ^分析和交流,閆永志很快便找準了制約發展的癥結。但因為缺乏信任,許多群眾開始并不支持這個新書記的工作。
橫向“聯”,突出以上率下;縱向“深”,突出關鍵少數。閆永志依托村級黨組織,以村民理事會為主體,從老黨員、老干部、老退伍軍人、老教師、老模范中選出“五老”成員,挨家挨戶做工作,逐步地打消鄉親們的顧慮。
如今,通過整合全村可用土地,完善道路網、水電網,五坑村打造的農業產業園已初見規模,20個溫室大棚,2000畝西蘭花基地讓鄉親們增收的希望在田埂上跳躍起來。此外,“產業+企業”的發展模式,不僅帶動了200多人就近就業,讓全村集體經濟年收入突破50萬元,還讓五坑村如今發展成人興、家興、地興、業興、黨興的“五興村”,獲阜陽市“文明村鎮”榮譽稱號。
物業人員為群眾送水
“州到服務”:讓數據多跑路,讓群眾少跑腿
7月11日,家住潁州區海亮悅府的鄭秀蘭老人在“兩有三解”平臺反映小區的凈水機不能正常使用。該區袁集鎮接到轉辦問題后,當天向小區物業予以核實,并告知凈水機商家已進行了變更。隨后,鎮政府工作人員協調物業將卡上余額400多元予以保留,并為其辦理新卡,由于該戶群眾年齡較大,7月13日,小區物業工作人員將新卡和純凈飲用水送到家中。在網上隨時可以反映問題,線上立刻得到解決,高效的工作也讓老人十分滿意。
利民之事,絲發必興。自去年11月中旬阜陽市創新開展“有話請您說、有事我來辦”解難解煩解惑主題活動以來,潁州區及時制定工作方案和制度,成立工作專班,確保市轉辦問題即時辦結,初步形成了“事事有著落、件件有回聲、群眾評價高”的良好局面。特別是疫情靜態管理期間,潁州區分平臺本著“行動就是最好的回復”原則,不再往下轉辦,而是以平臺為調度中心,對相關單位進行直接協調,急事快辦、特事特辦、難事巧辦,解決了一大批群眾求助的送藥送奶粉等急難愁盼問題。
截至7月29日,潁州區共受理9823件(全市受理量第一),辦結9749件(全市辦結量第一),辦結率99.1%(辦結率縣市區第一),真正實現“手指一點,政府來辦”。
凡益之道,與時偕行。為繼續深入“兩有三解”主題活動,潁州區近期又開通網絡社情民意平臺,依托“潁州發布”微信公眾號,整合線上線下資源,打造“州到服務”品牌,聚焦群眾牽腸掛肚的小事,力求把小事做好,把好事做精。
群眾不白跑,依賴于打通數據的“壁壘”。潁州區網信事務中心副主任梁范然介紹道:“按照一個平臺抓服務的總體思路,‘州到服務’網絡平臺通過整合政務網、12345熱線、智慧潁州等資源,建立鏈接多個窗口單位的網絡協同體系,形成了“網上收集——部門協作——線下辦理——網上反饋”的閉環式工作鏈條,實現真正的多跨協同,讓數據多跑路,群眾少跑腿?!?/p>
村嫂張立勤給困難老人做飯
“村嫂理事會”:聚焦微治理,挖掘她力量
依托村嫂理事會,潁上縣洪單村充分發揮村嫂在群眾身邊充當政策法規“宣傳員”、村居環境“監督員”、鄉風文明“引領員”、矛盾糾紛“調解員”、村居治理“信息員”、扶弱濟困“服務員”的作用,成為當地打通基層治理“最后一公里”的重要組成部分。
張俊蓮老人因為腦血栓長年臥床不起,年過七旬的老伴照料起來十分困難。日常走訪期間,村嫂張懷榮了解到了情況,自2020年起,她便成了張俊蓮老人家的“??汀?。洗臉、剪頭、理發、房屋安全檢查……每個月來家里十多次提供幫助,不僅理順了張秀蓮因長期沒洗頭發而相互糾纏的發結,還理順了他們無依無靠,生活頹靡的心結,讓這對留守老人對生活有了新的希望。用他們的話說:“現在的生活離不開張秀蓮了,我們像多了個閨女?!?/p>
作為潁上縣村嫂發源地,擁有17個自然莊的洪單村曾是潁上縣西三十鋪鎮面積最大、貧困人口最多的貧困村,貧困發生率達13%,干群關系緊張,瑣事矛盾不斷?!白?020年5月9日率先成立“村嫂理事會”以來,17名婦女穿上“紅馬甲”變身“花木蘭”,從鍋碗瓢盆“小灶臺”走向鄉村善治“大舞臺”,成為了各自自然莊上的“明星”,完成了從婦女到村嫂的華麗轉身?!坝捎诠ぷ鞯男枰?,我們的村嫂也向年輕化、專業化的方向發展?!焙閱未妩h總支支部委員吳德芳說?!艾F在的村嫂平均年齡40歲,都是接受過文化教育且有威信又孝順的婦女同胞,操作電腦、手機不成問題,遇到問題用‘文字+圖片’的方式向上匯報,工作效率不斷提升?!?/p>
小事連著民生,民生連著民心。眼下,在潁上縣的田間地頭,已隨處可見村嫂們忙碌的身影。349個村已有4322名村嫂,已實現每百戶左右配備一名。她們圍繞“產業興旺、生態宜居、鄉風文明、治理有效、生活富?!钡泥l村振興總目標,積極促進家庭和睦、鄰里團結,讓老有所養、幼有所教,貧有所依、難有所助,在打通基層“微循環”中走在前列,在暢通鄉村“微治理”中干在實處。今年1月份,潁上縣“村嫂理事會”入選安徽省“月評十佳”學雷鋒志愿服務典型名單。(李靜 閆翊 記者 孟一凡 張云山)
(責任編輯:孫天藝) |